Hi,欢迎访问本网站,期待您的加入!

推普筑桥焕新韵,青春赋能助振兴: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推普助振兴,乡音焕新声”社会实践

时间:2025-07-22 11:06:02|来源:互联网

2025年7月2日至7月12日,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推普助振兴,乡音焕新声”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在共青团柞水县委、凤凰镇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将普通话推广与地方特色体验相结合,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在炎炎夏日里为这片土地注入了青春活力。

推普助力振兴,架起发展之桥

语言是沟通的纽带,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乡村发展的“助推器”。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日,西京学院“推普助振兴,乡音焕新声”实践团深入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走进社区、街道、乡村,针对当地居民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普通话推广活动,切实推动语言文字服务乡村建设,提升群众语言文化素养。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受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影响,当地方言使用广泛,部分群众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在普通话交流上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实践团通过前期调研,精准把握居民语言使用习惯和学习需求,精心设计了“理论宣讲+互动教学+情景模拟”的推普模式。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团队成员结合当地方言特点,开展普通话发音矫正培训;在街道集市,志愿者们设置“普通话趣味挑战”互动摊位,吸引居民参与;在乡村学校,实践团通过朗诵比赛、情景对话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营造“人人学普通话、人人讲普通话”的浓厚氛围。

语言通了,沟通就更顺畅,发展的机会也就更多了。一位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感慨道。此次推普活动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语言应用能力,也为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拓宽就业渠道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收集普语调查问卷。为扎实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日,XX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一线,通过科学设计问卷、系统走访调研,全面掌握当地居民普通话使用现状及学习需求,为后续精准化推广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调研以问卷为主要形式,内容涵盖日常用语习惯、普通话使用频率、学习难点及实际需求等多个维度。在用语习惯方面,团队重点考察了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场景及切换频率,发现部分居民在家庭交流、集市交易等场合仍高度依赖方言;在普通话应用层面,调研数据显示,中老年群体因长期缺乏规范语言环境,听说能力普遍较弱,而青少年群体虽具备基础表达能力,但在发音标准性及复杂语境应用上存在明显短板。此外,团队还聚焦居民学习痛点,发现“缺乏专业指导”“学习资源不足实用性不强”等问题成为制约普通话普及的关键因素。调研结果反映出城乡语言环境差异对推普工作的深层影响,团队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数据反馈,针对不同年龄、职业群体定制培训方案,例如为务农人员开设“场景化用语课程”,为学生群体强化发音矫正训练,同时联动地方教育部门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切实提升推广实效。

此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团队将持续跟踪数据动态,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语言文化动能。

(二)制定普语测试题。实践团队精心编制不同难度层次的普通话测试题,内容涉及字词发音、语句表达等,帮助居民直观了解自身普通话水平,明确学习方向。队员们摒弃刻板教学,巧妙运用情景对话、互动游戏与趣味课堂等形式,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居民们热情高涨,认真模仿发音,积极开口练习,课堂上回荡起越来越标准的普通话。大家深切感受到掌握普通话对于知识获取、就业发展、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学习热情持续

为精准把握推广成效,实践团队结合普语测试题的结果,分析居民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提升情况。这不仅是对志愿者付出的最佳肯定,更是推普工作切实服务地方发展的有力印证。团队致力于通过语言服务,为柞水振兴增添“语言新动能”。

二、体验柞水特色,助力产业振兴

柞水县不仅以深厚的人文底蕴著称,更凭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柞水木耳"享誉全国。实践团队前往柞水县凤镇木耳种植基地,沉浸式体验特色产业魅力,深度体验这一特色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

在基地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队首先参观了标准化种植示范区。整齐排列的菌棒大棚内,一朵朵肥厚饱满的木耳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茁壮生长。随后,在技术员的专业指导下,队员们换上工作服,亲身体验木耳采摘的全过程。从辨别成熟度到掌握采摘手法,队员们认真学习每一个环节,切身感受到现代农业技术的精准与高效。

“亲手采摘时才发现,每个木耳都需要轻拿轻放,这既是对品质的保证,更是对劳动的尊重。”实践队员小李在体验后感慨道。通过实地参与,团队不仅了解到柞水木耳“两段式”栽培法的技术要点,更深刻认识到标准化生产对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关键作用。

亲历采摘,感受丰收。实践团深入柞水县凤镇标准化木耳种植基地,在当地农户的悉心指导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事体验活动。队员们走进现代化农业大棚,亲身参与木耳采摘全过程,零距离感受特色产业发展成果。

在基地技术员的示范讲解下,实践队员们首先学习了木耳生长周期的专业知识,掌握了成熟木耳的辨别标准。随后,队员们分组进入排列整齐的菌棒大棚,只见数以万计的菌棒整齐悬挂,上面缀满了肥厚饱满的木耳,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下呈现出黑亮的光泽。

通过亲身实践,队员们不仅掌握了科学的采收方法,更深刻体会到现代农业对操作规范的严格要求。此次农事体验活动让大学生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实践团后续将结合专业特长,围绕柞水木耳的品牌建设、电商营销等环节开展专题调研,为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贡献青春智慧。

 

(二)了解产业,展望前景。通过与农户深入交流,团队了解到柞水木耳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口感爽脆,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科学种植和品牌打造,已将小小的木耳发展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此次木耳产业探访,让志愿者们深刻认识到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柱地位。团队也探索出“推普+产业”的结合点:普及普通话,不仅提升居民能力,更能为“柞水木耳”等特色产品拓宽认知渠道和市场空间,实现语言普及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三、深入社区学校,深化校地情谊

实践团队深入凤凰镇社区,与居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比如为儿童录制普通话视频,讲述理想与未来规划,提升表达熟练度的时光微笑影像计划;引导居民用普通话分享生活 “最近开心的事”“理想目标”等话题,深化情感联结的心灵树洞;结合肢体动作完成指令(如“手臂波浪:吸气起浪,呼气推波”),在运动中运用普通话的普通话竞技指令等。利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节,有效巩固了前期普通话学习的成果。居民们在游戏中自然运用普通话交流,分享生活点滴,让普通话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活动拉近了志愿者与当地居民的距离,增进了彼此了解,建立了深厚情谊,为校地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次“推普助振兴,乡音焕新声”实践活动,是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学子躬身实践、服务乡村的生动写照。实践团队既是普通话推广的践行者,也是柞水特色魅力的推广者。团队真切感受到语言普及对乡村“软实力”的提升,也深刻体会到特色产业蕴含的巨大潜能。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关注柞水发展,在柞水县各级部门的帮助下,为普通话的深入普及和地方特色产业的繁荣贡献青春力量,让乡音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韵味,在乡土与青春的交响中,共谱乡村振兴华章。

 

作    者: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周娜娜

指导教师: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  宋江波

 

版权与免责声明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广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