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访问本网站,期待您的加入!

启牛学堂提示:警惕非法保险陷阱,认清“机动车辆安全统筹”本质

时间:2025-08-06 14:40:02|来源:互联网

近年来,一些机构和个人打着“保险”旗号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启牛学堂结合相关政策与案例,帮助公众理解非法保险产品风险,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在当前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仍有部分人员或机构通过混淆概念、伪造合同、虚假宣传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非法金融产品。其中,假借保险名义销售非保险理财产品、伪造保单进行诈骗,以及“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冒充保险等行为尤为突出。

 

 

image.png

 

 

第一类风险为混淆保险与理财产品概念。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利用消费者对其身份的信任,将不具备保险属性的理财产品包装成“高收益保险产品”,诱导消费者误购。此类产品往往承诺“稳赚不赔”,但实际缺乏正规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机制,一旦资金链断裂,消费者将面临严重经济损失。

第二类风险为伪造保险合同,实施非法集资或诈骗。个别不具备保险业务资质的公司或个人,私自印制虚假保单、伪造保险公司印章,以“购买保险”为名骗取资金,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诈骗犯罪。这类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也对消费者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第三类风险则集中在“机动车安全统筹”领域。部分第三方公司以“低价”“赠礼”等手段诱导车主购买所谓“安全统筹服务”,并宣称与商业保险无异。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早在2022年就已发布风险提示,明确指出“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并非保险业务,相关机构未取得保险经营许可,不受《保险法》保护。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消费者只能依据与第三方签订的“统筹合同”进行赔付,若发生纠纷,也无法通过保险法律体系维权,只能诉诸法院解决。

 

image.png

 

 

启牛学堂提醒公众,购买保险产品应做到“三查三辨”:一是查渠道、辨公司资质。保险属于特许经营行业,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从事保险业务。消费者可通过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查询相关机构是否具备保险经营资格,也可通过“中国银保信”官网核实保险产品信息。

二是查人员、辨从业资格。在接受保险产品推介时,应核实销售人员执业信息,可通过保险公司客服电话或金融监管总局政务服务窗口进行核实,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上当受骗。同时,保费应直接支付至保险公司账户,切勿向个人或不明平台转账。

三是查合同、辨保单真伪。投保完成后,消费者应保留保险合同、发票等凭证,并通过保险公司官方渠道或“金事通”App、“中国银保信金融科技服务”公众号等方式查验保单真实性。

启牛学堂建议,公众在选择金融服务时,务必保持理性、审慎判断,远离非法金融产品,确保自身财产安全。只有选择正规渠道、核实产品信息,才能真正实现“保险保安全”的初衷。

 

版权与免责声明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广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